在1月10日上午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,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、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介紹2013年全年進出口情況時表示:2013年,民營企業進出口1.39萬億美元,增長20.6%,快于同期我國外貿總體增速13個百分點,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33.3%,提升了3.6個百分點。我國外貿主體結構更趨合理,民營企業所占比中提升,對外資企業依賴減輕。
民企外貿之所以取得如此驕人的戰績,有分析人士認為,這得益于民營企業的靈活性大、市場適應能力強、競爭實力有所提升等優勢。也有學者指出,國際貿易市場的緩慢復蘇,為走出去的民營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。
接受《中國產經新聞》記者采訪的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呂世杰認為,國家為民營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制度環境,現在是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良好時機。
以前的政府什么都管,隨著外貿政策的逐步推進,近來國家在放權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,現在的政府把很多不該管的事項交給市場,企業各項行政服務都比較便利,如企業在工商登記、繳稅方面比以往方便很多;在金融服務方面,民營企業向銀行機構貸款也有所改善,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黃亮雄博士告訴《中國產經新聞》記者。
黃亮雄補充說,這并不意味著政府什么都不管,現在的政府管理企業,減少了以往的行政手段,例如像順德、東莞的地方政府會定期走訪企業,通過對企業的實際了解來制定相關政策,為企業提供切實服務。
國家在若干年前曾提出了企業走出去的發展戰略,主要是為了拓展國家市場競爭,這一政策至今影響深遠,呂世杰表示。
中國政府2013年已正式出臺支持外貿電商政策,包括稅收政策、鼓勵銀行提供支付服務、建立適應電子商務出口的新型海關監管模式并進行專項統計等。
在外貿不穩定的2013年,年中促進外貿發展的“國六條”的推出,為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正了名。外貿綜合服務行業以整合各類環節服務為基礎,然后統一投放給中小外貿企業,其主要服務包括融資、通關、退稅以及物流、保險等外貿必須環節。這有利于廣大民營企業對國際市場的深度開拓。
業內人士指出,大企業的外貿時代過去了,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正在進入外貿領域。小眾外貿企業大概有400萬-500萬家,以往的外貿形態無法讓中小企業享受到便利通關、減少行政性收費、簡化商檢等政策優惠。第三方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可以聚合千萬小企業的業務,化零為整、轉危為安,從結構上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
在談及發展最好的具體行業時,呂世杰和黃亮雄一致認為是電子類高科技企業。黃亮雄指出,珠三角地區的電子、裝備行業發展較好,這和廣東本身的產業結構有關。
呂世杰補充道,除了電子行業,服務業、生產加工業、還有服裝鞋帽等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行業都具備良好的發展勢頭。
當然,取得外貿佳績后的中國外貿企業決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坐享其成,國家還應為其提供更多外貿優惠政策。黃亮雄指出,對于走出去的民營企業,國家應該繼續給予金融方面的支持。目前,民營企業在金融機構還存在貸款障礙,金融業需要繼續盤活資金,因為具有充足資金的民營企業才能在國家舞臺上放開手腳。